全国免费电话:

新闻资讯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十篇

  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科学的配植,可以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 。[1] 植物的形态美给人直接的视觉感受和空间感受。松柏类植物具有笔直苍翠的形态美特征,给人以整齐规则,庄严大气的视觉震撼,古典皇家园林中常大量应用,来体现皇家高贵的姿态,严肃的氛围和弘大的气势;龙爪槐又叫盘槐,形态奇特多变,树冠优美,网师园中照墙前就有对植两株龙爪槐,蟠曲如龙,苍桑古朴;青枫叶形爪状,果形翅状,在避暑山庄的青枫绿屿大量种植,叶茂荫浓,景色宜人。形态美包括植物的树形美,叶形美,花型美,果形美等诸多方面,在古典园林中皆有体现。

  植物的声响美给人以直接的听觉感受,可形成独特的声景。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植物造景理念,将自然中的声响组织到园林,并升华声音的审美内涵 ,形成独特的声音意境 。[2]尤其是利用植物形成声景,营造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王维的“雨打芭蕉叶带愁”;唐顺之的“风来松涛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植物声响美的独特喜爱。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拙政园的“留听阁”和“听雨轩”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植物声响美的应用实例。

  色彩美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进行园林审美活动时,色彩美所引起的视觉震撼和视觉冲击占有很大比重。北京香山静宜园的黄栌,红色尽染;沧浪亭“翠玲珑”的竹叶,碧绿青翠;狮子林、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中的银杏,叶色金黄;杭州西湖的桃柳,红绿交融。还有常见的荷花,牡丹,秋枫,南天竹等植物,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展现着自己的色彩美。

  美的形式分为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形态,色彩,声响是植物的外在形式美,那么植物被赋予的品格,寓意则是内在形式美。如果说外在形式美给人的是视觉听觉的震撼,那么内在形式美则是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风韵美,也就是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最大亮点之一。利用特定的植物来进行风韵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手法。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佛家的神仙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风韵文化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中国还有花神文化,有花朝节这一传统节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古人对植物进行拟人化,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生活情趣。比如常见的玉堂富贵(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梧桐,比喻为官清正;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玉兰洁身自好;拙政园兰雪堂之春兰,象征超尘脱俗、孤芳,高洁的隐士之美;菊“超脱傲俗,不趋炎附势”,是高傲、隐逸的代名词。[3]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可以巧妙地形成各种意境,无论是静谧幽深的风韵美,凄凉萧瑟的风韵美还是庄严肃穆、雄伟壮阔的风韵美。

  园林植物对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植物的不同高度,冠幅大小,颜色差异、形状变化进行合理的分层和色彩搭配,疏密有致,错落有序,使得空间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4]孤植和选用低矮植物一般可以产生开阔的视野和空间感,形成舒展自由的意境;丛植和群植可以围合空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感,形成幽静深远的意境。高度不同的植物的配置可形成不同的空间,还有树种的选择,种植的位置都决定了最后的空间效果。另外,因色彩具有距离感和运动感,对空间的营造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可对植物的色彩进行对比,互补,调和等处理,来达到想要的空间效果。

  园林植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如建筑,水体,山石。在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过程中,植物的地位或为主要,或为次要,合理的搭配既能衬托出其他要素的生机活力,又能展现植物本身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常与园林植物结合搭配,甚至很多以植物来命名,比如拙政园的玉兰堂和梧竹幽居;留园的小桃坞;圆明园的牡丹台;怡园的藕香榭等。植物可以软化建筑物本身生硬的线条,突出建筑的主体。比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梅花打破了墙体生硬的线条,并形成了艺术构图,还得到了梅花色彩的点睛之笔。建筑的形态是固定的,而园林植物可以利用其年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赋予建筑景观更多的变化,使得建筑更活泼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中很重视水体的应用,处理好植物与水体的搭配很重要。根据水体的面积和深浅选择合适的植物,因水制宜,配置时应采取自然式,并能够合理利用水的倒影功能。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是园林中常见植物成景方法,也可起到线]园林植物可以软化生硬的驳岸,丰富水体景观,使得园林环境更加的活泼有趣、生态自然。

  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6]但在山石上加以植物的应用会使得山石更朴实自然。巧妙地运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可以衬托山石的形态和气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常常作为障景,起引导视线作用而设立在入口处,如果把植物作为山石的背景或前景加以丰富,就会使得山石更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因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他的风韵美,使园林有了灵魂,赋予了园林更多精神层面的内涵。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巧妙搭配,可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使得园林更加的生机自然。现代园林如果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应用的精华,那将促进园林事业的不断前进。

  [1]姚岚.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美[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1):97-98.

  [2]袁晓梅[1,2,3].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声音美意匠[J].中国园林,2015(5):58-63.

  [3]谢兰曼.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4,28(6):143-147.

  [4]易丹萍.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 :41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己的独特造园形式和深刻内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的造园艺术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由于石头种类的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造型,一般采用假山的形式来传情,如象征春回大地的春石,象征生机勃勃的夏石,象征万物萧索的秋石。在园林设计中,“一水三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山水美学体系的体现。在叠石艺术中,亦能以小见大,只要设计者能抓住石材本身的特性,便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意境美。

  将水分割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块,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一种水陆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不论是池还是大面积的水,不论是私家园林小范围的造水,还是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形成的岛屿。水除了起到调节整体环境氛围的作用外,还能体现“庭园理水”园林意境。

  花木的配置只有考虑具体气候,才能正确地传达出其完美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意境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花木配置上,要注意根据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花木种类。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廊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作用,而且又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榭一般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主要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对景致也起到一种点缀作用。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合。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3.1.1 主体性原则。造景主体性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古典园林讲借景,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

  3.1.2 艺术性原则。遵循一定的造景艺术性是避免植物造景孤立运用的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效果。

  3.1.3 生态性原则。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3.1.4 文化性原则。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

  3.2.1 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紧扣主题,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3.2.2 季相变化景色宜人。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它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3.2.3 开放空间围而不闭。该手法在学校、小区体现较多。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

  3.2.4 边线清晰韵律变化。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园林景观是借用各种工程措施,以硬质景观(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等)结合软质景观(如树木、水体等)形成的人文景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景观的眼界也逐步提高,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体现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园林景观已成为新建小区的打造重点,如何更好地通过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地合理布置达到人工美和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提升居民的家园归属感就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拭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着从新古典法式园林小区软景硬景结合方面探讨如何做好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新江湾城C2-2地块项目二期景观绿化工程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江湾城路国帆路,占地总面积35000m2,小区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法式风格,景观定位为法式园林社区,在景观布局上, 以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以几条次轴线, 外加几条横向轴线以及大小园路组成了严谨的几何格网, 主次分明。在轴线与路径的交叉点, 多安排景庭、喷泉、涌泉、园林小品作为装饰, 既能够突出布局的几何性, 又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感, 从而营造出多变的景观效果。

  2.1.1 植物。在新江湾城C2-2地块项目中,景观区域约为50%,作为主要软景的花草树木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追求人工秩序美,多样性(品种、颜色、形状)的植物主要以行列式、对称式的乔木、绿篱形成点、线,配合图案式的模纹、色块、宿根花卉形成面,做到“井然有序,均衡匀称”。

  植物之间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对称式种植和群落式种植中。对称式种植以高大的乔木、整形的绿篱、色块形成绿线对空间进行组织和划分,加强法式园林的规则秩序感、几何图案感,形成变化中的统一;群落式种植以高大的乔木为景观主要构架,配以色叶、常绿等中层乔灌木,以及大面积的低矮花灌木、花境植物形成大块面空间共同组成色彩纷呈的群落植物景观,将法式古典园林的规则感与现代园林的自然生态美有序的结合起来,丰富空间结构。

  2.1.2 水体。“园无水而不活” 水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在该项目中,作为软景的水体以规则形水渠、大量喷泉穿插在小区主入口、中央十字轴区域,以整齐的驳岸、较大的体量、数量众多的喷泉形成静中有动、视眼开阔的优美景观。该水景设计中,其造型为规则式,以静水为主,结合叠水、喷泉等动水景观,形成“形、声、色”俱全的水景艺术。配以周围的绿化种植,规则式花钵、广场等观水、亲水停留的空间,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法式园林景观。

  根据王春沐对居住区硬质景观的定义,居住区硬质景观即小区内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均为硬质景观。在该项目中,以直线、折线或几何曲线的道路将十字轴景庭广场、晨曦泉水景广场、普罗旺斯大草坪等活动场所构成方格形或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中央东西方向主轴线,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轴线与大小园路组成了严谨的几何格网, 主次分明。轴线内广场及与轴线的交叉点安排景庭、花坛、花钵、廊架等景观设施作为装饰, 既突出布局的几何性, 又产生了丰富的节奏感, 从而营造出多变的景观效果。

  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源自勒·诺特尔式“景观与建筑一体化”的规划式造园理念;以对称的中轴线以及依次展开的丰富景观内容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构图,诠释出法式园林的秩序感和尊贵品质。景观设计侧重于用软质材料(规则式植物、水体)和硬质材料(铺地、墙体、小品)等元素交相融合,强化建筑风格,以期在园林景观与建筑之间建立文脉相承,产生修辞效果,强化建筑品质。

  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小品色彩鲜明,讲究个性,善于结合各种细小的环境,表现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主题,引发人们欣赏与思考。一个平扁的白色石雕,摆放在翠柳疏林下,碧绿的草坪中间,明亮的色彩,格外突出。它体格较小,但处于视线的焦点上;近距离欣赏,平扁的雕石给人们想象出是一群小伙子运动后留下的痕迹,增加空间感和享受,体现了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区人们休闲娱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铜色的陶瓷花缸做工精致,形状奇异,具有很强的欣赏性,重塑了生活的历史遗迹,提升了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的文化内涵。同时将它配置在树下,马路边上,房屋角上,与房子的外墙色彩呈类似色相协调,满足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需求。原本白色的灯柱竖立在草坪上显得既孤立又不和谐,在灯柱边摆放一个铜色的陶瓷缸,或在灯柱下铺设一块有特点的小石头,便又成了新的景观,使之与整个植物环境相融合。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中水体的审美境,水令人远,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水石最不可少。水的本身平淡无奇,但与周围景物结合,便会体现出宁静至远,或热情昂扬,或天真质朴的意境。植物、小品、构筑物、天空等在水中的倒影清澈鲜明,如真似幻。当微风吹过,树枝摇摆,低垂的树枝漾起粼粼的微波,打破了幽深、清静明洁的水面,立即产生出运动与静止、美丽平面与垂直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美,这两者鲜明的对比,和谐的统一,就是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意境线 情景的结合

  情景结合离不开植物、水体、硬质广场、铺装、雕塑、小品等有形的东西,也少不了声、光等无形的东西。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中,通过有形结合无形塑造一幕幕情景,达到情景相融的境界。如采用精致的亭、廊、雕塑、陶罐等小品点缀,强调简约精致,体现唯美,营造高雅、浪漫的居住环境;中心景观轴采用喷泉、叠水等元素,配合欧式立柱、小品,营造一个整齐大气的中轴景观带,两侧在配以规则式植物,强化中轴景观,体现了法式新古典的尊贵的气质。总之,蕴含文化精髓的硬质小品、中轴广场等结合软质的水、植物,创造了法式新古典主义的新内涵、新灵魂。

  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以追求神似的说法,以现代的材料(各种石材、金属、陶器等)结合动静的水、色彩形态时刻变幻的植物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的生活追求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创造了多元化的生活家园。

  1 杨鑫,张琦,吴正旺.“轴线”的嬗变——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古典主义园林的传承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2(9)

  2 董轶群.收藏满满的法式新古典主义,一部兼具自然与华贵的“大片”上映[J].楼市,2012(2)

  中国的古典园林的构成体系博大精深,自造园设计至植物的配置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而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方面表达出另一个时代的不同风格和韵味。将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植物配置的特点进行比较,对于研究园林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特点对比见表1:

  如表1所示,不同时代在造园设计方面,植物景观配置在服务对象选择上有所不同。在古代,园林或为有钱势的私人所用,或为贵族所用,其审美性必然迎合这些贵族化生活的群体。在现代都市,园林建设一般供大众群体游赏,城市公园或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造园时植物景观配置一方面反映出时代特点,同时迎合大众群体的观赏需要(张家骥,1990)。

  古典园林在植物选择方面显得单一且重复率高。例如苏州园林中植物重复性栽植的植物11种,白玉兰、罗汉松、桂花等,重复率100%。私家园林也同样存在植物选择单一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现代园林中得到解决,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注重选择多种植物,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养护,缺陷就是少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点。

  古典园林中讲究植物配置的规则化,经常运用对植、群植、散植等规律化种植。同时讲究高山上种松、岸边要栽柳、水上要有莲等固定配置方法。在现代,家家户户庭院内或者阳台上都会放置盆景或者盆栽。现代园林不断创新古典花台形式,并逐渐转化为花坛,植物配置的手法也日益多元化。

  现代园林发展不是单单融入时代文化思想内涵,而应同时继续发扬古典园林造景精神,继承其方法,使古典园林与现代新要求融合,并注入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注重科学方式,态度严谨地对现代园林进行改革创新。园林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是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并蓄,不断向前发展。

  古典园林热衷于效仿自然,“三五成林”手法的使用便是例证,在选中植物是贵精不贵多,重在意境,将自然之境融入园林中。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树木栽培,“取其自然而又均衡,相似而有对比原则,以求得自然地风格”(周维权,1999)。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少有树木被认为修成某个图形或者几何图形,设计师很注重植物的自然性,因为古代人们欣赏自然地兴趣,并善于将自然之形引入自己的生活中来。在现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对原始自然地渴求日益增加,现代园林要吸取古典园林这一造景方法,在植物配置上注意植物的自然态,必然受到大众的喜欢。

  在古典园林中,观赏寓意的运用使植物景观有了更深的涵义,景观本身被赋予了艺术韵味。如栽植的松树,象征了不畏严寒,坚贞不渝,柳树象征了轻盈、飘逸的品格,竹象征清高、气节,荷花则代表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也应多加运用,并结合运用到现代园林造景新要求、新方法构建植物配置的意境之美,令人们在欣赏到园林植物美的同时,领略到植物塑造出来的艺术精神,满足观赏人精神层面的享受,以此来丰富现代园林的景观特色。

  古典园林在设计上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这也是植物造景中在进行植物材料选择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乡土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园林内建筑、山石、水体的构建,使得植物立地条件变得复杂,而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可以克服这种复杂环境。乡土植物是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植被,通过种植乡土植物,让游客领略城市独特的风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 “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因此取得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清沈复《浮生六记》)等的造景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美概念。

  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打破古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在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上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有收有放、有实有虚、有藏有漏、有对比等方法,使整个园林空间有畅有阻,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由而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在整个苏州园林中,留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收放、对比、藏露、围透、虚与实对比”的意境创造特点,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园内各山池、会客区、书斋区,必经过一道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且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感叹。

  而花样繁多的漏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林“意境美”这一特色。例如拙政园里的漏窗,这些漏窗是通过形状和花纹样式的丰富性,再加上光线的影响,透过漏窗观看园中景色,使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水景,是构成园林艺术的三个重要的物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也是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得以体现、升华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依次说明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园林中都是通过其优美的形态和若隐若现的布局来达到造景和观景的目的。同时又结合四周环境用景题、匾额、对联的方式来表达人对景观意境的追求。

  我国古典园林在早期时是以模仿自然界的山石、水景进行构景,到了中后期时,是以写意性为主的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我们通称为“假山”,它源自于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园冶》中曾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山石造型,千变万化,从山石的造型类型上,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主要通过造型模仿一些人间存在的物象,但这种造型的模仿只是有几分形似,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寓意和神韵,有若中国写意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既有旷阔之意又表达了深奥的审美意境。水能发人远思,这一文化心理积淀在园林的审美主体乃至审美客体 之中。例如:以水面为镜、倒景为图作影射景等,使人心旷神怡。在《网师园记》这本书中曾提到,“沧波渺然,一望无际”这样对水赞美的语句,在表达主体情思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体现出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得审美特征。

  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园林植物是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千姿百态的园林植物单体或者群体所组成的景象进行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使园林植物具有了优美的形象,所以人们从对景观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优美生动的园林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园林植物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及优美生动的意境,不仅仅是靠其优美的形态,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园林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节律,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空间、时间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苏轼借竹与桃花意喻春意。独生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借深林、青苔、幽里等这些植物构成悠然、静谧的空间意境。

  (2)园林植物不仅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形态,还有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和气味,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渲染,能很好的表达出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常用的牡丹、梅花、竹子等园林植物,人们会这样形容:牡丹的“千片赤英夏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盈泛紫艳,朝阳照辉生红光。”

  (3)植物的形象常被人们“人格化”,常用来表达人的性格、思想、品质等,从而表达人们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都被斌予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例如:梅、兰、竹、菊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四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清致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高风亮节等等,突出了植物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通过造园者把思想感情融铸于自然山水之中,凭借艺术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观赏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她把人们带到可以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到可以在人的情感思维中起到作用的意境空间,从而创造了一种变化万千的意境美。

  淄博市植物园位于张店城区西南部,北接铁路桥,南临王舍路,东起西五路,西接世纪路,占地面积约为44.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约为8公顷。淄博市植物园原名张店区植物园,始建于2000年,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公园,原植物园植物配置品种比较单调,整体景观较差,2010年升级改造为淄博市植物园。淄博市植物园在升级改造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通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使植物园的整体景观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原来的植物配植品种单调、半封闭式管理、景观效果较差的植物园变成了一所以景观设计为新亮点,能体现淄博植物景观特色,集科普、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亲民公园。在此,我就淄博市植物园在整体改造过程中所运用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中国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对现状自然条件的充分运用及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植物园长势较好的植物树种及主要道路系统,并对原有的景观及自然地形地貌进行了充分利用。一是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状地形的高低起伏,开挖水体构筑水景,堆挖微地形或小假山种植植物,并在地形上铺设自然式道路,尽可能地调动各种造景要素,营造自然与人工气息夹杂的园林环境。二是保留园内长势好的树种,增加品种、数量,形成群落景观;大量利用乡土树种,特别是乔木,来形成整个公园的总体框架;加强常绿树种在公园中的应用,丰富冬季景观;加强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的应用。三是对原水面进行了完善,将原来呆板的湖岸线进行了自然化改造,减少人工因素,突出自然效果,并将湖水与玉龙河相通,将原来的“死水”变成了“活水”,大大增强了整个园区的观赏性和景观性。

  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讲究承上启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通过各种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而各种不同的空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参差交错、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手法,改造过程中增设了牡丹园、荷花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在原有的路网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调整,并结合路网调整及专类园的建设形成了若干相互联系的景观区。新增加的景观区增加了植物园内的吸引点、提高了局部路网的使用效率,而调整后的路网则增强了不同景观区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先抑后扬、小中见大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经常可以见到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等设计手法。这些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无非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xk体育

  在园林设计中,“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然之景,把握最佳尺度,营造园林意境。淄博市植物园有多个功能分区,其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3、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淄博市植物园虽然可以称之为“景”的地方不多,但又让人感觉到步步是景,以小见大,向人们展示了园林艺术的神奇之处。道路变化的设计与相应的园林景观结合的很好,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园林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整体景观的完整性。游历其间,感受深刻,同时用植物渲染环境,造就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娱乐设施周围,树木花草高低错落,游艺设施掩映期间,像是林间空地,风格如出于天然。

  园林设计中的小品及建筑设计等一定要审慎,要保证与整个园林设计风格的协调。灯具、垃圾箱、标识牌、建筑等都是园林的一部分,其品类大小形式应各具特征,形式、风格要与整个园林保持步调一致。淄博市植物园内的建筑及小品设计就协调地融入到了整个植物园的环境之中。无论是灯具、垃圾箱、还是标志牌等,它们的设置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突兀,很自然的处在自己的位置,起到自己的作用。淄博市植物园内的建筑始终保持宁静、简洁、清新的特点,并且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为周围的环境所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园中的桥梁设计,无论是水面上的木桥还是横跨整个水面的拱桥,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他们很好的融入到了植物园的整体环境之中,体现了园林的中国传统古典之美。

  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而丰富的植物景观配置则是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中除了保留了原有较好的植物品种意外,还增加了牡丹园、梅园、竹园等观赏类植物专类园。改造前绿化种植单一,常绿与落叶植物比例失调,空间无序,景观单调,效果不佳。改造后,大量的增加了植物的种类,达到了150种。常绿树种、赏花树种的增加,使园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淄博市植物园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及景观功能的前提下,还种植了许多具有品格象征的植物,如代表豪放富贵的牡丹、品质高洁的松树、吉祥如意的莲花等等。通过此类植物的丰富,多赋草木以情趣,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同时也更有人情味道。

  只有充分的总结过去,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中体现,需要我们不断的领会和实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学习和研究,将传统园林的优秀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淄博市植物园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肯定。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设计手法的研究和运用,我们的设计师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居住区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小区的设计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设计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园林质量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下面从园林设计手法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趋势上探讨设计的新思路。作为一个被应用于多种用途的实践专业,现代景观设计调色板上的素材也扩展到了传统园林设计无法想像的境地。植物不再是景观设计中占统治地位的主导元素,而只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景观材料,土地、岩石、水、混凝土、砖、木头、瓦、钢、塑料和玻璃等许许多多自然和人工素材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以运用。在小尺度的先锋派城市园林设计中,几乎没有自然材料的景观空间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景观定义的局限。与景观设计材料的丰富相辉映的是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多样。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正在向多元化趋势上发展,从追求庄严及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追求优美的自然主义、主张功能和社会尺度的现代主义、强调复合生态的生态主义到主张新视觉的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无论复杂还是简单的形式内容、结构体系、材质,都超越了传统的规则式与自然式设计手法的论争,适应了多种范畴和尺度的景观设计实践,满足了不同的设计需求,创造了各异的景观形象。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适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而且,居住区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还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能“入画”,各地树木品种也多有特色。然而现在一些居住区园林设计纷纷栽植外地品种,追求名贵稀奇,甚至是从外地调来完全不适合其生长条件的品种,以吸引业主眼球,有猎奇猎艳之嫌。这种做法不利于营造有本地特色、最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造成南北植物特色差异性渐渐缩小,品种雷同,个性渐失。至于画意,一些小区设计中更是体现的有限,纷纷追求景观的气势和展览性,追求视觉冲击力,以规则性几何形态和大量的色块色带来体现,强调阵列累加效果,容易造单调景观,破坏园林意境。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当代居住区园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最贴近生活也最适用,居住区园林在数量和面积及使用上均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故其设计更应审慎思考。无论是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还是拿来主义洋为中用,都须贴近民众和生活,真正以人为本,做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设计。

  现在的城市生活居住空间有限,高楼林立,人们休息、娱乐的空间较少,且城市中小区的位置远离山林,在享受小区设施便利的同时,缺少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为人们在城市中开辟出供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区域,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园林景观的乐趣,为人与人之间架起亲近的桥梁。而与小区协调的景观设计,在美化环境的同时,通过植被的种植,响应城市绿化号召,小区因自成一个生态系统,于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优化。且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发展,无论是科技、文化各方面有着非常精湛的成果。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更是一个融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设计传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合谐共存,小区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实现人们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更是文化的传递、传统的一种继承。而每个小区园林景观设计都是有着特有的文化寄托与深刻寓意的,楼盘与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城市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每个城市的灵魂所在。所以设计中在实现这一目的要下真功夫。

  以人为本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立足之本,不过当前的设计师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园林风格、手法和外显形式等设计环节上,设计时考虑到的只有建成后的形象,缺乏对园林景观功能的思考,缺乏对人文元素和人性的挖掘。

  在园林设计中,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又有困难,最后或改变设计方案或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也不论是否合理,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设计方案,就难以达到理想的质要求,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为园林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是极其重要的。

  中华名园的景致,往往讲求蜿蜒衄折、起伏跌宕、地形高差和空间大小的变化,带来丰富的游园乐趣。而现在一些设计师,不考虑现场地形的实际情况,照搬中国古典式园林,无论亭台楼榭多么精美华丽,都无法充分展现园林艺术的美。而有的强行改造地形,凿池堆山,虽然营造出美丽的园林景观,但后期的维护缺乏管理,导致山枯水竭,反而影响景观。现场实际地形是否适合建造中国古典式的园林景观,应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认线、园林景观研究落后时展

  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十分匮乏,一些人简单地将园林设计等同于花草种植、堆石修水―――虽然一些专业人士走出国门目睹了西方世界几何对称园林,也将这些西方元素融入到国内景观设计,但是,却只是盲目地照搬形式,没有结合东方古典园林特色,很好地考虑园林景观的功能作用。

  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而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自然环境是基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建设者一定要注意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运用,使园林设计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能让使用者看到到设计的巧妙之处,从而明确人性化的设计主题。

  在园林生态景观设计上,遵循生物多样性,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生态与景观兼顾,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协调植物间的关系,增加生态效益;以注重适地适树为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讲求科学,适地适树,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努力形成城市个性化的园林绿化特色;以注重因时绿化为原则,紧紧抓住春季重要时节,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建设,防止园林绿化建设反季节施工,避免严寒酷暑种植绿化影响苗木成活率和绿化生长效果。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的挖掘城市的主题文化、植被特色和环境等重要的潜质,进而营造城市独特的艺术氛围、历史文化以及绿色环境背景。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园林建设之中,充分体现城市园林的个性。园林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以及特色的重要方面。园林的景观设计首先应理清城市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与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与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宗教、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景观之中,因而增加园林景观的地域性以及文化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园林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同时兼顾生态与景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注意生物品种的形式多样性,注重生态环境优先,增加生态效益。在生物的选用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城市气候和特色的花草树木,还可以多引进一些乡土树种,在春季来临之际实施绿化,避免反季节给树种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乔灌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以实现绿化效果。

  在城市快节奏生活与文化消费影响下,市民对园林的审美,要求简洁、容易识别但影响深刻。这就要求传统中式园林要体现城市的现代感,体现民众的时代化审美要求。中式园林的设计不应局限于特定的范围和独立的空间,而要灵活的应用“天人合一”思想与城市建筑完美融合起来,在形式上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统一。

  传统园林体现了主人的心理意境,与环境产生共鸣。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居民心理,尽量满足其归属感和场所感,使带有园林景观的城市真正成为居民心中想要的生活场所,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

  3、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传统园林意境中的“自然”情结,即是今天所说的生态设计理念

  我国源于农耕社会,对自然有着崇拜及浓厚的感恩色彩,深深的积淀于民族文化结构中。在当今城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应该注重体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发挥“天人合一”思想等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在“中国(仙游)古典工艺博览城”景观设计中,我们充分的挖掘项目所在地――仙游的地域特征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在设计中,有机将中华传统工艺文化和仙游历史文化融入有着“都城”气派的博览城,力求特色鲜明,气势恢宏。以“荟萃传统文化精髓,树立古典工艺标杆。”作为项目设计的主导思想。

  文化的融入,让文化灵魂无处不在。灵活使用景观语言,使文化与物质载体水融、浑然一体。

  “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不仅是红木家具的商贸都市,也是仙游“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窗口和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一个展示中心,古典家具文化和现有地方文化的植入在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

  提取古建筑、古典家具的元素和传统吉祥图案,广泛用于地面、花坛、景墙、灯具、标示系统、雕塑小品等各个方面。

  2.“仁爱广场”:用六至八组情景雕塑,展示春秋、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家具使用与发展的历史状况。

  3.“智慧广场”:塑中国古典工艺鼻祖鲁班塑像,四周塑古典家具制作工艺(锯、刨、雕、装)群雕。用六道景墙刊刻《家具与建筑》、《家具与礼》、《家具与社会》、《家具与绘画》、《家具与民俗》以及红木家具知识等内容。

  4.步行街:用雕塑、小品展示几种可视性较强的的家具文化和仙游地方文化。分别展示《家具与佛教》、《家具与文人》、《家具与乐舞》、仙游“莆仙戏”和“提线.仙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名列“宋四家”之一的大书法家蔡襄和享有“一品尚书、三朝元老”之誉的郑纪。以此,拟将东北部园区辟为“蔡襄园”,西北部园区辟为“郑纪园”。分别塑铜像,刻简介及主要事迹、言论和著述。

  强化绿色环保意识,杜绝视觉、嗅觉、听觉和环境的污染,给人们创造一方赏心悦目的净土。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采用适应当地各种自然条件的植物。在注重美观的同时讲究科学搭配植物,生态与景观兼顾,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通过对场所性质、类别、功能的分析与定位,确定场所景观的布局与风格,强化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提升对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从而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我国城市园林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但由于起步比较晚,导致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严重阻碍着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未来的园林景观建设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全面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素养,使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点。

  [1]陈妍蕾,浅谈园林设计中甬道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2,(8).

  [2]孙玲玲,浅谈园林景观绿化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2,(16).

  近年来,人们对更为自然、舒适的城市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各个城市相继举办各种园博会正是满足这个需求的重要场所。但是,对于近年来部分展园项目来说,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缺少一定科学以及系统的空间组织分析,无论是实用性还是美观性都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2.1建筑在我国古代园林中,建筑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往往在园林中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通常来说,园林中的建筑密度在园林中占据着20%以上的比重,且在园林中具有着统帅全局的作用。而放眼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建设,不同的建筑之间往往具有着非常灵活以及自由的组合,能起到有效的点景作用。古典园林与现代展园设计面积相当,比例尺度合适,我们在“南京园”设计时,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尺度,从而更好地在视觉以及心理方面对人造成一种整体舒适的效果。

  2.2植物展园设计离不开植物的存在,为我们园林中所开展的植物配植也正是通过对植树材料的应用来进行造景。同园林中其它方面的因素不同,植物会根据自然季节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而且其也会根据人们种植方式的不同如丛植、带植、孤植等而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空间效果,且人们在进入展园中所能够感受到的空间尺度也会随着植物树叶的茂密程度、树干的粗细情况以及植物的高低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在我们对植物景观进行建设时,则可以通过研究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几种方式来凸显出植物所具有的空间感:孤植树、点景树在古典园林及展园项目中使用手法相同,古典园林中其它植物造景方式如:使用较为低矮的灌木以及地被,则能够在园林中显现一种外向、自由以及开场的空间特点,能够有效地保证植物之间所具有的充足光线,更为适合在展园草坪中的应用;使用高度较高的植物,使其在一面或者多面保持封闭,并保证其所具有的遮蔽以及分隔特点,则能够使空间尺度方面的局部尺度受到限制,游人的视线在某一角度上较为封闭,适合增加展园的空间感;使用树冠以及树叶较为茂盛的中小型乔木,并借助其所具有的茂盛特点将此植物空间的四周保持封闭以及暗淡的光线,则能够在展园中形成一种较为私密的空间尺度感觉,较易于使用在展园的拐角、建筑边角位置处;使用树冠非常浓密的乔木,并保持其空间的四周开敞、顶部封闭,则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一种相对自由的尺度感,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作为展园的背景林带。

  2.3相地地形也是展园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往往通过地形以及山石等元素的使用对园林空间进行分隔,且具有自然、舒适的特点,且往往通过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与渗透而在园林区域处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景观点。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来说,其在对地形搭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到园林中的山石元素,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的堆叠、搭设来形成独特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对园林整体风格以及外貌进行改变。而对于我们目前展园的空间尺度建设来说,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类型:平坦地形:对于这种地形来说,其往往存在于展园的广场以及草地处,在视觉方面,其由于高度较矮,绝大部分的要素都能够较容易地被人们所观察,成为视觉方面的焦点。而在空间尺度方面,则由于其所具有的空旷以及开阔的特点而非常适合成为展园其它景色的一个自然背景,能够使人感受到非常广阔的空间感受;凸地形:这种地形特点更多地处在展园的小山峰以及土丘处,在视觉方面,其通过顶部以及坡面的设置对环境的空间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对人们的视线进行了适当的控制,更加适合人们的鸟瞰。而从空间尺度方面来说,其能够非常明显地成为展园中一个导向点。假山:叠石也是展园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能够对这种山体进行适当的利用,并通过山脊的特点使其具有对人们视线进行获得以及延长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视觉的延展恰到好处地延伸到展园中的一个特殊点;而从空间尺度方面而言,其也能够成为园林空间的一个边缘地带,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观察外界以及良好视野的观察点,从而帮助人们较易地在山顶处形成一种俯览全园的空间感受。除此之外,在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地形的坡度设计,通过对于地形良好的坡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对景观空间所具有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而且能够在展园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的构成以及感受。比如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中不同区域设施的坡度设计来说,其往往能够更好地对该区域的空间质量进行体现,能够更好地使人们感受到园林景观的高低错落。而在我们现今的展园设计过程中,也应当能够根据展园中不同设施特点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坡度,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与特色。

  2.4理水有山有水,方为园林。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其根据水特质的不同而分为静水与动水。而对于水的处理手法来说,则主要具有以下几种:藏引:这种方式主要是将园林中的水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入到内、外的空间,从而更好的帮助空间序列在此过程中得到适当的扩展。而在延伸的过程中,则需要保持水的或隐或露以及不同的曲折变化,从而使人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顺水而寻、逆流而追,更好的增加人们的游览兴趣。同时,也可以根据水面的高度对人们的视线进行一定的诱导,从而为人们营造出更好地视觉尺度。渗透:在这种手法中,其主要具有水的融合、贯通以及穿插等处理方式。其通过将不同的园林景观以水的方式穿成一串,从而有效的对园林景观进行一定的连通。同时,在以渗透方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水面倒影的方式来对原有的景观效果进行一定的延伸,从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更为开阔的尺度感受。对比层次:这种方式的处理手法主要有动静、衬托以及刚柔等等,其能够有效的表现为虽有水隔,但是隔而生层次,能够更好的使人们以水为界感受到视线的延伸;同时,通过视觉的动静对比来使展园中的层次更加感受到错落有致的感受,从而使人们感受到这种低中见高、疏中见密的特征。而在我们实际对展园水源进行搭配、营造的过程中,也需要能够巧妙的借用水源,从而以水为界将空间布局进行良好的延伸以及相隔,并适当的通过灰空间的应用将展园各部位进行良好的连结与转化,进而获得统一、融合的空间感受。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它依托西湖,巧借周边环境的山水之景,布局灵活,参差有致地坐落于不同的标高之上,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空间层次丰富,体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中国古典山地园林的基本特点。

  西泠印社园林寄情于景,将景名与场地的精神相结合,做到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效果。通过对西泠印社这个中国历史上非常传统的古典园林进行分析,探究其特有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为现代山地园林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热衷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社。比如竹林隐士七君子,还有东晋时的“白莲社”,但是能够将结社与造园相结合,且延续百余年,至今依存的仅有西泠印社[1]。因此,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泠印社是西湖周边众多自然山水园中无法取代的一员,它巧妙地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构景要素,组合布置于各个高低起伏的山地中。虽然面积不是非常大,但是几乎包含了所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艺与手法,体现了杭州以湖山胜的特点。

  从总体空间上,可将该园分为4大庭院,从南到北再到西侧分别为柏堂庭院、前山庭院、山顶庭院和还朴庭园。园内入口一共有南面、北面、西面3个。西泠印社建筑布局精巧、造景手法多样,空间层次变化丰富,园内明清遗迹随处可见,整体气氛雅致,人文景观荟萃。

  由西湖弧山路可至长长的白墙黑瓦的园门,门洞上有匾额,上面写着“西泠印社”四个字,古朴天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是该园入口的起点。进入园中,便是西面封闭布局的柏堂庭院。柏堂前有中心水景莲池,整个入口景观以收为主,体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续的高潮景观做铺垫。

  从柏堂北侧开始,直到山顶庭园便是承段。其中有山川雨露图书室、仰贤亭和宝印山房,鸿雪径等景观。承段的高差变化非常剧烈,空间层次也非常复杂,建筑组合高低错落,依山就势,是起承转合这4个段落中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段落,也是整个园林景观的过渡空间。其中,分布于山间的印泉等水景起到了缓冲一定高差的作用。

  转段为该园之最引人入胜之处。山顶庭园就是转段的代表。华严经塔是整个园林的构图中心,塔高13 m,也是全园的竖向最高点。它是杭州现存唯一的密檐式塔。观乐楼、四照阁、题襟馆等建筑分别沿着周围分布。山顶庭院既有山石又有茂密的林木环绕,景观元素十分丰富,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西泠印社别具一格的高潮段景观。从郁闭的起段、转段到达开敞的转段,使人们豁然开朗,整体空间围而不合,这便是全园最精华之处。

  山顶庭院转而向西北,沿着山间小道便能到达还朴精庐。精庐东面为潜泉,它是构成园内重要的水景之一。从潜泉继续向下,经过山间小路,空间再次从外向布局的山顶庭院的开敞过渡到内向布局的还朴庭园的封闭。

  西泠印社空间层次丰富,建筑布置依山就势但是整体又不显凌乱,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独具特色,是中国古典山地园林的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西泠印社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丰富。植被以江浙区系植物为主,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2]。西泠印社依山就势山,古木繁茂。园内骨干树种常绿的有香樟、大叶女贞、广玉兰、竹松柏类等,搭配以落叶的红枫、梅花、枫香、栾树等。总体来看,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景可赏,有花可观。

  入口处的园墙配置了山茶以及杜鹃。柏堂前的古香樟树为整个闭合庭院空间的主景,在莲池周围点缀着两棵梅花,其他植物辅以红枫、紫叶李、罗汉松等错落有致,色叶植物丰富,加强了秋冬季节的观景特色。草本植物主要种植了沿阶草等地被,使整个景观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充满了自然的氛围。

  转承空间竖向变化最为复杂,空间也较为郁闭,植物配置中乔木采用红枫、榆树、紫叶李等落叶树为主,山间小道配以一些观花观叶植物,比如玉兰、山茶、红花继木、金边大叶黄杨、蝴蝶花、杜鹃、龟甲冬青等灌木供人们在游览的路途上驻足欣赏,其春夏秋冬四季的观赏景观也各有不同,植被层次十分丰富。

  山顶庭园植物主要有香樟、桂花、柳树、荷花、红枫、紫叶李、白皮松、广玉兰、白玉兰、山玉兰、槐树、桉树、龙爪槐、厚朴、蜡梅、七叶树、构骨、紫薇、杜鹃、银杏、侧柏等。几株大香樟作为空间构建的主体和骨架,乔木沿四周分布,使得山顶庭园空间更为开敞,围而不合,形成非常疏朗的空间,使得植物景观特色别具一格,体现了文人园林的特色,简远、疏朗、雅致、天然[3]。

  “湖上有山,山中有泉”是孤山的特色所在,更是西泠印社的精华之处。印社的建筑与山石形成全园主体结构,散落山间的四处泉池与之相呼应,构成了西泠印社的山水之景。园内四处泉池分别为印泉、潜泉、文泉、闲泉,都来源于凿山[4]。

  这些泉池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水景系列,一直从柏堂庭院的莲池到印泉再到文泉最后到闲泉依次串联起来,就好比山间的一串珍珠项链,赋予整个园林生命的气息,与周围建筑山石融为一体,使整个景观虚实相间,山水相映。

  “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水在造园技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泠印社的水景组织乃是中国古典山地园林中较为有特色的一个案例。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追求诗画的情趣、追求意境的含蕴。园名景名的题名以及对联的撰写往往能显示出整个园林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所在。西泠印社的文泉与闲泉就是很好的例子。名文泉意为“文思泉涌”。名闲泉取自“闲泉澄极顶”之句。“文”与“闲”互相辉映,让游人们产生想象之景,体现整个院子的文人气息[5]。

  在园名景名具有诗画情趣的同时,西泠印社也借西湖山水之景色,在院子内眺望整个湖山景色最佳处,“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5]。

  通过对西泠印社的植物、泉池等造园要素的深入剖析及理解,以及对西泠印社的空间营造、文人意境的探究,可以将西泠印社的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园冶里提到的造园的重要准则。西泠印社在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形成具有文人特色的山地园林。

  西泠印社总体空间层次丰富多变,从南到北顺着游览路线景观空间格局分别由密闭至开敞最后到密闭,空间变化经历了由合至开最后重回合的过程。

  因为西泠印社的文人结社活动,所以园林一定是富有文人气息的。它也必然会有诗画情趣、意境的含蕴这些特征,形成咫尺山林,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西泠印社作为近现代重要的历史遗迹及代表性山地园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独有的成就和价值[6~8],同时对现代山地园林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徐晓民,乐振华,徐兴根,等.西泠印社造园艺术浅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3(1).

  [2]李白云.山地庭园空间营造的研究与实践:以杭州西泠印社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21~17,39~44.

  [4]牛沙,王瑛,王欣,等.西泠印社泉池景观营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

  [5]李白云,李黎,夏宜平.杭州西泠印社园林点景的人文渊源探究[J].华中建筑,2013(10).

  [6]姚颖.文化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杭州西泠印社为例[J].管理学家,2014(3).

  [7]李文英.风水学影响下的古典园林设计研究[J].绿色科技,2016(5).

Copyright © 2012-2024 xk体育 (中国)官方网站 星空 SPORTS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39001号-1

地址:xk体育 (中国)官方网站 星空 SPORTS 电话: 传真:

手机: 联系人: